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云南 唐 · 高骈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
大唐圣皇帝德配二仪。
光齐两曜。
仁沾动植。
圣役神龙。
煦万国若青天。
养兆民同赤子。
东邻弱水
西届流沙。
北通阴山
南抵铜柱
莫不贡琛而纳赆。
航海而梯山。
请混车书。
愿为臣妾。
是知卑微萤耀。
不敢并于太阳。
龌龊蹄涔。
焉能踵于神骥。
且自九彝八狄。
七戎六蛮。
虽居要荒。
尽尊中国。
纵外夷骄倨。
岂中国等伦。
且以蠓蜹之飞腾。
不离沟渎。
欲追鸾凤之羽翼。
拟接熛霄。
云南顷者求合六诏。
并为一藩。
与开道途。
得接邛蜀。
赐书习读。
降使交欢。
礼待情深。
招延意厚。
周公之礼乐。
孔子之诗书。
片言既知。
大恩合报。
复穷兵再犯朗宁
重陷交阯
两俘邛
一劫黔巫。
城池皆为灰烬。
士庶尽为幽冤。
转恣胸襟。
罔知悛革。
越巂之旧地。
相如之故城。
凌犯不休。
贪残转甚。
交阯都护
不闲理兵。
朗宁元戎。
未解诛寇。
受以侵欺。
容其残暴。
某比者亲征海裔。
克复龙编驾三千之师。
剿十万之寇。
南定县全军陷没。
如乾镇匹马不回。
罗和一空。
嘉宁俱尽。
赞卫段酋迁斩首。
骑将麻光亮亡躯。
李善龙面缚军前。
张诠生擒阵上。
沈白衣殁命之众。
如赤日消冰。
杀朱弩祛苴之军。
若红炉焰雪。
诺眉就戮。
思缙自裁。
董译龙之悽惶。
范昵些之窘沮。
江桥则尽底焚烧。
采筏则从头覆没。
波封瓦解。
扶耶大隳。
容易诛锄。
若高原之纵燎。
等閒扑灭。
如顺阪之走丸。
收复城池。
扫殄妖孽。
仗睿谋之果断。
资神术而追擒。
韩信灭赵之功。
乐毅定齐之策。
其于胜负。
诏国同知
昨日来镇西川
移徙汾水。
仗节单车。
大开城门。
放出人物。
固无疑阻。
直拟诛锄。
前诏王遣张栋成等扬言和好。
身才入境。
兵已继来。
侵欺大国。
荧惑元戎。
戮仆之仪。
须依古典。
已军令处置。
诏国前后俘获约十万人。
今独送杜骧妻。
言是没落。
杜骧守职。
本在安南
城陷驱行。
故非没落。
星霜半代。
桎梏几年。
李氏偷生。
空令返国。
杜骧早殁。
不得还乡。
今则训练蕃兵。
指挥汉将。
铁衣十万。
甲马五千。
邕交合从。
黔蜀齐进。
昔时汉相。
有七擒七纵之功。
今日唐臣
蕴百战百胜之术。
勋名须立。
国史永书。
且杜骧官衔。
李瑶门地。
不是亲近。
但王室疏宗。
天枝远派而已。
李氏并诏国木夹。
并差人押领进送朝廷。
是故牒。
庐山莲社图记绍兴元年十二月 南宋 · 李楶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
白莲社图,熙宁龙眠李公麟伯时所作也。
即云松泉石遂为道场,不以屋室碍所见也。
挈经乘马以入者,谢康乐灵运也。
篮舆而出、随以酒者,陶渊明也。
捉手相遇而笑谈者,社主法师慧远与简寂先生陆修静也。
坐石相对者,罽宾佛陀耶舍尊者与佛驮跋陀罗尊者也。
设师子金像而赞佛事者,雁门周续之道祖法师昙常、道炳也。
围坐于石台而翻经者,彭城刘遗民仲思南阳张诠秀硕西林释觉寂大师慧永法师慧持、慧睿也。
观流瀑而浣足者,南阳张野莱民也。
据胡床而凭几者,东林普济大师竺道生也。
坐兽皮而执白羽者,豫章雷次宗仲伦也。
法具而趺坐者,法师昙诜与道敬也。
策杖而行于山径间者,法师昙顺、南阳宗炳少文也。
雷仲伦、刘仲思、周道祖、宗少文、张莱民、张秀硕皆慕远师名德而投社者也。
释慧永、道生、耶舍尊者、跋陀罗尊者、慧睿,皆与远师道德相契者也。
慧持则远师之眷弟也。
昙顺、昙常、道炳、道敬、昙诜,皆远师之弟子也。
是为十八贤
至于陆修静,则远公每与之游,必过虎溪者也。
陶渊明远公为置酒邀之而不肯入社者,谢灵运则常种池莲愿入社、远公止之者也。
右三人外,驰驱行者、执经俗士与僮行胡奴凡十七人,皆附于图。
远公而下十八贤陈舜俞令举庐山记,自有传。
龙眠李楶德素为书其略。
绍兴改元岁次辛亥腊月望日谨记。
按:《乐邦遗稿》卷上,续藏经第二编第一二套第五册。
莲社图记元丰四年一月 宋 · 李冲元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八、《停云馆帖》卷六、《式古堂书画记》卷二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四
龙眠李伯时,为余作《莲社十八贤图》,追写当时事。
十八贤行状,沙门慧远初为儒,因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大悟,乃与其弟慧持俱弃儒落发。
太元中,至庐山
沙门慧永先居香谷,欲驻锡是山。
一夕,山神见梦,稽首留师,忽于后夜雷电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积。
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异,为师建寺,是为东林,因号其殿为神运
时有彭城遗民刘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南阳宗炳、张诠、张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时,弃官舍禄,来依远师。
复有沙门、昙常、惠睿、昙诜、道敬、道生、昙顺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驮跋陀罗、佛驮邪舍二尊者,相结为社,号庐山十八贤
陈郡谢灵运以才自负,少所推与,及来社中,见远师,心悦诚服,乃为开池种白莲,求预净社,远师以其心杂,拒而不纳。
陶潜时弃官归栗里,每来社中;
或时才至,便攒眉而去,远师爱之,欲留不可得。
道士陆修静,居简寂观,亦常来社中,与相善。
自居东林,足不越虎溪
一日送陆道士,忽行过溪,相持而笑。
又尝令人沽酒,引渊明来。
故诗人有云:「爱陶长官醉兀兀,送陆道士行迟迟。
沽酒过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师如斯」。
又云「陶令多招不得,谢公心杂去还来」者,皆其事也。
此图初为入路,与清流激湍,萦带曲折。
踰石桥,溪回路转,石岩一;
又缭而上,石岩一。
二岩之间有方石池,种白莲华。
岩之旁有石梯,度山迤逦而去,不知所穷。
当图穷处,横为长云,蔽覆树腰岩顶,其高深远近,盖莫得而见也。
傍石池有高崖悬泉,下潴为潭,支流贯池,下注大溪,漱石而激浪者,虎溪也。
岩之外游行而来者二人:一人登岭出半身者,宗炳也;
一人蹑石磴而下者,昙顺也。
岩中为经筵会讲者六人:一人踞床凭几挥麈而讲说者,道生也;
一人羽扇目注悬猿而意在深听者,雷次宗也;
一人合掌坐于床下者,道敬也;
一人相向而坐者,昙诜也;
一人执经卷跪听于其后;
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听之意。
莲池之上,环石台坐而笺经校义者五人,石上列香炉、笔砚之具。
一人凭石而坐者,刘程之也;
一人手开经轴倚石而回视者,张诠也;
一人正坐俯而阅经者,惠睿也;
一人回坐拱手傍视而沉思者,慧持也;
一人如意而指经者,慧永也。
一人捧经籍与童子如意立其后;
又童子跪而司火,铗向炉而吹;
一人俯炉而方烹;
捧茶盘而立者一人,傍有石,置茶器。
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环坐其下为佛事者三人:一人执炉跪而歌呗者,昙常也;
一人坐而擎拳者,道炳也;
一人执经卷而坐者,周续之也。
临溪耦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短锡者,跋陀罗也;
一人举如意据膝而坐者,邪舍也。
童子一,卷发胡面,羽扇立其后。
一人露顶坦腹仰视悬泉,坐而濯足者,张野也;
童子巾立其侧。
又蹲而汲者一人。
石桥之旁,峭壁崛起,前有僧与道士相捉而笑者,远公陆道士过虎溪也。
一人貌怪雄视,捉胆瓶而立者,捕蛇翁也;
童子负杖却立而侍。
一人乘蓝舆者,渊明之回去也。
渊明有足疾,尝以竹篮为舆,其子与门生肩之。
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后者若甘负而忘倦,盖门人与其子也。
童子负酒瓢从之。
一人贝叶,骑而方来者,谢灵运也;
旁一人曲笠,童子负籍前骑而行。
凡为人三十有八焉,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复以数计。
人物洒落,泉石秀润,追千载于笔下,萃群贤于掌中,开图恍然,若与之接。
挥麈而谈者,如欲悬河吐屑,肆辩而未停;
默坐而听者,如欲屏息杜意,审谛而冥冥。
沉思者,如欲钩深味,叩伭关,宅灵府,而游恍忽之庭;
梵呗者,如欲转喉鼓舌,而有云雷之响,与潮海之声。
行往来者,如御风而遐举;
坐临水者,如骑鲸而将去;
笑执手者,轩渠绝倒,达于衣冠。
盖其心手相忘,笔与神会,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隶顾、陆,童仆张、吴,跨千载而独步。
非十八人不足以发伯时之笔,非伯时者不足以写十八人之趣。
岂非泉石膏肓,烟霞痼疾,其臭味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时而共处者也。
伯时于余为从兄,实山林莫逆之友。
为此图凡三十八日而成,余得之,游居寝饭其下。
客来观者,或未知莲社事,因记其后,览者当自得之也。
图成于元丰庚申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年辛酉正月二十六日,龙眠李冲元元中记。
按:《庐山志》卷一二上,同治刻本。
莲社图十八贤 其七 南阳张诠秀硕 宋 · 程俱
四言诗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四○
秀硕高逸,带经以锄。
骑省莫致,容膝是娱。